“乡村教师故事”系列二:00后女教师的3600米坚守
这里,是被雪山环抱的打滚镇。而我,一个00后女教师,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毅然踏上了这片海拔3600米的高原,成为打滚镇中心小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并担任德育主任。这里虽然土地贫瘠、经济落后、气候严寒,但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对知识的渴望,却如同高原的阳光一般,温暖而明亮。

缺氧不缺信仰:
高原上的第一堂课

雪山上的“北京梦”:
我与呷绒四郎的约定
那时的呷绒四郎,是学校里最安静的孩子。课间时,别的同学在操场奔跑,他总躲在教室角落,用笔在作业本上写写画画。我发现,这孩子对汉字有着天生的敏感——藏语的曲线里藏着他的细腻,而汉字的横平竖直,仿佛能让他找到表达的出口。我就握着他的手,一笔一划地教他“横”要平、“竖”要直,嘴里念着“平”和“直”,手上的力道跟着轻重变化。当得知有教育杯青少年书法比赛,获奖选手能去北京研学,我立刻找到呷绒四郎:“我们试试好不好?”孩子愣了愣,突然重重点头,眼里的光比雪山上的星星还亮。经过漫长的练习,呷绒四郎的作品真的获奖了。当校长把“北京研学”的消息告诉他时,孩子突然捂住脸,忍不住地抽泣。在高原牧区,“北京”是课本里的名词,是老师故事里的远方,此刻却成了触手可及的梦。
研学活动结束后,呷绒四郎同学回来了。那时正值开学季,他冲进教室时,脸上还带着高原孩子少见的红晕。“老师!我坐飞机了!飞机飞得比雄鹰还高,我好像摸到云了!”那天下午,我的课堂多了一项内容,我让每个孩子写下自己想去的地方。作业本上,“上海”“大海”“天安门”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执拗的向往。而呷绒四郎在纸上画了一架飞机,机身上写着:黎老师,下次我们一起去。
窗外,寒风依旧掠过海拔3600米的高原,但教室里的暖意,早已悄悄种下了更多关于“远方”的种子。我知道,他带回的不只是故事,更是让所有孩子相信,只要踮起脚尖,就能触碰到比雪山更高的天空。
我的教育哲学: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一对一授课:
送教上门的坚持
课后三小时:
洗头、梳辫子和“外面的世界”

在高原牧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爱的延续。我会继续用行动证明,00后不是娇气的一代,而是能够扛起责任、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的一代。正如高原上的格桑花,越是环境艰苦,越要顽强盛开。在高原上,我用手机、电子白板为孩子们搭建了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在于启迪智慧、点燃希望,更在于让孩子们相信自己拥有无限可能。每一次看到孩子们因新知识而兴奋的眼神,我都更加坚信,我所做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为他们的未来铺设一条光明大道。在这片高原上,我愿做一名默默耕耘的教育者,用科技的光芒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我会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使在最偏远的角落,教育的力量也能跨越千山万水,点亮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光。

00后女教师黎冬雪的教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