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故事系列五:高原上的微光
德格县,宛如一颗遗落在雪域高原的明珠,静卧于海拔三千二百米的苍茫天地间。这里,仿佛是大自然施展冷热魔法的舞台,昼夜交替间,冷暖的界限如同刀锋般锐利而决绝,将世界一分为二。
我在这所寄宿小学,已默默执教英语三年。每日清晨,总能看到那些孩子们背着行囊,迈着坚定而倔强的步伐,如同一只只初生牛犊般的小牦牛,奋力翻过山梁,朝着学校的方向奔来。他们的身影,在晨曦中勾勒出一幅坚韧与希望的画卷。

五年级一班的扎西,平日里成绩总在六十分上下徘徊,像一颗在学业海洋中随波逐流的小船,找不到明确的方向。然而,这次考试,他却如一匹黑马,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当我翻开他的卷子,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虑——几处答案明显经过涂涂改改,可最后竟都奇迹般地写对了。怒意,如同一根冰冷的针,瞬间刺入我的心底。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去家访,让他明白这虚假的荣光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泡沫,更要让他的家人清楚他的真实学习状况。
放学后,我踏上了通向扎西家的崎岖之路。这条路,宛如一条无力的绳索,艰难地缠绕在陡峭的山坡上,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扎西的家,孤零零地悬于危坡之上,仿佛一颗随时可能坠落的星辰,紧紧贴着嶙峋山壁的险要边缘,摇摇欲坠的姿态,让人不禁为之心生担忧,仿佛它正悬在命运的悬崖边缘,随时可能被命运的狂风卷走。

我缓缓推开那扇低矮的木门,一股微湿的寒气扑面而来,仿佛是高原的寒风在向我诉说着这里的艰辛与不易。室内昏暗无光,唯有一盏小灯,如风中残烛般,在黝黑的四壁之间闪烁着微弱而倔强的光晕,仿佛在竭尽全力地照亮这方小小的天地。
扎西的奶奶裹着厚重的藏袍,静静地坐在那里,宛如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顽强地挺立着。她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像是岁月刻下的印记,盛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却又透着一种温暖而慈祥的气息,如同那热气腾腾的酥油茶,让人在寒冷的空气中感受到一丝慰藉。她那枯瘦却灵巧的手,轻轻捧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茶,热气氤氲,仿佛是这昏暗世界中的一缕温暖阳光。可惜,奶奶只会说藏语,扎西便成了我们之间唯一的语言桥梁。他认真地翻译着奶奶的话:“扎西的父母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了,家里只剩我们祖孙两人相依为命。”
话音未落,扎西的声音像被高原的寒风瞬间冻住似的,戛然而止。我抬眼望去,只见他头垂得低低的,瘦小的肩头在幽暗的光线下微微地耸动,仿佛正独自承受着整个高原的孤寂重量。那一刻,我心头一颤,方才那严厉的质问顿时如融雪般消解,怒火早已散尽,只留下一片深深的怜惜与自责。我轻轻抚上他的肩头,声音柔和而坚定:“扎西,以后咱们要靠自己努力,让奶奶为你自豪,好吗?”他缓缓抬起泪眼,用力点了点头,那眼神深处,分明有幼小灵魂在跌跌撞撞中渴求认同的微光,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虽然微弱,却充满了希望。

归途中,夕阳如血,泼洒在雪峰之上,将连绵的山脊染成一片壮丽的金红。那绚烂的色彩,仿佛是大自然为这片高原绘制的壮美画卷,让人不禁为之陶醉。我缓缓走着,方才那盏微弱的灯光和扎西的沉默,如同一枚枚深深的烙印,刻在了我的心里。那沉默里,或许包含着一个孩子渴望用一点光亮照亮奶奶的心,却因一时迷茫而误入歧途的苦衷。
高原上的教育,就像是在生命荒寒中竖起的一根支柱,支撑着孩子们那稚嫩的心灵;又像是风雪夜归时的一盏微灯,在黑暗中为他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于无声处,它让孩子们在贫瘠的冻土里生长出尊严的根须,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暗夜如墨,浓稠得仿佛化不开的墨汁,将整个世界笼罩其中。我用手中的电筒,划开这浓稠的黑暗。光晕虽小,却稳稳地照亮了脚下崎岖的归途,也仿佛刺破了前方沉沉的夜幕,为这片黑暗带来了一丝希望的光芒。扎西家那盏闪烁的小灯,他眼中渴求认同的微光,此刻与我手中这束光晕交融在一起,汇聚成了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

在高原的寒夜里,灯显得如此珍贵。它们不仅仅是照亮黑暗的工具,更是孩子们心中希望的象征。当知识之灯真正在孩子心中点亮,它穿透的不仅是现实的暗室,更能在这片高原冻土上犁开希望之垄。这无声的点亮,将在这片高寒之地,催开一片仰望的春天。那春天,是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而守护这微弱的火种,让它不熄,正是我们跋涉在这片高原上的意义所在。我们就像一群执着的守灯人,在黑暗中默默坚守,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为孩子们点亮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跑。因为,我们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潜在的星星,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阳光和雨露,他们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照亮这片高原的未来。
(作者: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 王丹老师 )
(注:图片为编辑配图,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