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想长久做公益?先学会赚钱!
小区门口的公益书屋又换了新招牌。第三次了。
五年前它刚开张时,志愿者们带着红袖章在广场上发传单,说要给农民工子女建个免费阅览室。那会儿书架上塞满了市民捐赠的旧书,有缺页的《格林童话》,也有泛黄的《企业管理概论》。可没过半年,电费都快交不起了,负责人只好在门口摆个募捐箱,上面写着 “一分钱也是爱”。
如今再路过,玻璃门上贴着醒目的价目表:“亲子阅读套餐 39 元 / 次,含绘本借阅 + 手工课体验”。屋里飘出咖啡香,几个年轻妈妈正陪着孩子读绘本,书架上的书全是崭新的正版书。老板娘笑着说:“现在不光不赔钱,还能雇两个专职老师呢。”
这场景像面镜子,照出了很多社会组织的生存困境 ——想做公益,先得学会赚钱。可太多人还被困在 “公益就得免费” 的执念里,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一、那道看不见的 “穷思维”,正在杀死公益
去年冬天,我去山区采访一个助学组织。负责人老李蹲在漏风的办公室里,对着账本唉声叹气。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奖状,可桌上的项目申请书改了十几遍,还是没拿到资助。
“不是我们不努力,” 他卷着旱烟说,“基金会总嫌我们没造血能力。可公益组织哪能赚钱啊?家长们都等着免费上学,收费了还不骂我们发善心财?”
这话听着熟悉。在很多人心里,公益就该是 “苦行僧” 模式:志愿者自带干粮干活,办公室挤在旧仓库里,提起钱就脸红。可现实是,老李的组织因为付不起房租,已经把三个教学点缩减成了一个。
某省民政厅的调研数据更扎心:当地注册的社会组织里,能活过三年的不到 30%,其中 80% 的死因是“资金链断裂”。有个做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机构,靠创始人卖房撑了五年,最后还是躲不过关门的结局。
“穷思维” 的根儿到底在哪?不是缺资源,而是脑子里那道 “公益不能谈钱” 的囚笼。就像有人觉得医生治病不能收费,老师教书必须义务,这种想法本身就违背了基本规律。
去年参加线上公益创新会议时,一位体制的朋友敲着桌子说:“我见过太多好项目死在钱上!社会组织要大胆赚钱,赚得越多说明社会越需要你!” 线上会议直播间先是一片寂静,接着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话点醒了很多人:赚钱不是目的,是让公益活下来的手段。就像医院得靠收费维持运转,才能救更多人;社会组织有了稳定收入,才能把初心变成长久的行动。
二、那些赚钱的公益组织,都在卖什么?
在杭州有个 “手心咖啡”,店员全是自闭症患者。他们的拿铁卖 38 元一杯,比连锁咖啡店还贵,却天天排长队。
创始人原来在残联工作,见过太多自闭症家庭的困境:孩子长大后无处可去,家长熬到头发都白了。她试过搞免费技能培训,可学员们总觉得 “反正不花钱”,出勤率越来越低。
后来她开了这家咖啡店,规定学员必须通过考核才能上岗,月薪 3000 元起。没想到这招反而管用了:孩子们为了保住工作,认真学拉花、记配方;来喝咖啡的人也愿意多付钱,因为知道这钱能让这些特殊员工活得更有尊严。
“我们卖的不是咖啡,是‘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解决方案。” 创始人说。现在他们已经开出三家分店,还帮 20 多个孩子找到了其他工作。
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
深圳有个环保组织,不再靠募捐搞垃圾分类,而是给小区设计 “智能回收系统”—— 居民扔垃圾能换积分,积分能抵物业费;组织靠广告位出租和数据服务赚钱,去年营收超千万。
成都的一个助农机构,把山区老人的手工布鞋做成 “非遗文创”,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一双鞋卖 298 元,利润的 30% 给老人,还雇了十几个村民做客服。
这些组织都摸透了一个道理:公益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身就值钱。就像律师靠打官司赚钱,心理咨询师靠疏导情绪收费,社会组织帮社会解决了难题,凭什么不能收费?
关键是要把 “服务” 变成 “产品”。原来搞一次留守儿童夏令营,叫活动;把夏令营做成 “30 天成长计划”,包含心理测评、兴趣培养、家长课堂,明码标价 1980 元,这就叫产品。
三、从 “讨饭” 到 “造血”,只差这三步
上海 “屋里厢” 社区服务中心的转型,堪称教科书级案例。
十年前,他们还是个靠政府购买服务生存的组织,街道让搞什么活动就搞什么,经费年年紧张。负责人算了笔账:一场老年合唱团活动,场地费、材料费、人工费加起来要 5000 元,政府只给 3000 元,剩下的只能自己贴。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项目方决定转型。他们调研了 2000 户居民,发现双职工家庭最愁的是 “放学后孩子没人管”。于是设计出 “四点半课堂” 产品:每天下午 4 点到 6 点,专业老师辅导作业、带做游戏,每月收费 800 元。
刚开始家长们不理解:“你们不是公益组织吗?怎么还收费?” 她没解释,只是把课堂效果做出来:孩子们作业正确率提高了,还养成了阅读习惯。三个月后,报名的人排到了下学期。
现在 “屋里厢” 已经有 12 款服务产品,从幼儿托育到老年助餐,年收入超 200 万,不仅不用再靠政府补贴,还能拿出利润做免费的助老项目。
他们的转型路径,其实可以复制。
第一步:找到真需求,而不是想当然
很多组织失败在 “自嗨式公益”—— 觉得老人需要关爱,就天天去送鸡蛋;觉得农民工需要帮助,就搞场招聘会。可老人真正缺的是陪伴,农民工愁的是工资拖欠。
南京有个组织专门做 “新市民融入” 服务,他们不搞笼统的帮扶,而是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产品:给快递员做 “城市地图培训”(认识小区路线、避开违章区域),给家政阿姨开 “沟通技巧课”,收费从 99 元到 299 元不等,报名异常火爆。
第二步:把服务标准化,像卖奶茶一样卖公益
连锁奶茶店能开遍全国,因为每杯奶茶的配方、制作流程都有标准。社会组织的服务要想变成产品,也得标准化。
比如做家庭教育指导,不能靠专家即兴发挥,要整理出 “0-3 岁育儿手册”“青春期沟通指南”,把每次咨询的流程、时长、效果评估都固定下来。客户知道花钱能买到什么,组织也能批量复制服务。
第三步:线上线下联动,让更多人看见你的价值
杭州的 “益起行” 做乡村研学项目,他们不光带城里孩子去农村体验农耕,还拍了纪录片《稻田里的课堂》,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破千万。很多家长看了视频主动找上门,现在他们的研学套餐要提前两个月预约。
线上,用公众号写服务案例,用直播展示工作日常;线下可以搞开放日、成果展。就像餐馆要让顾客看到后厨卫生,社会组织也要让公众看到你的专业度,这样大家才愿意为你的服务买单。
四、别再等施舍了,自己造艘船
去年在云南支教时,遇到个有意思的校长。他所在的村小学原来靠捐赠度日,冬天没暖气,孩子们冻得握不住笔。
后来校长发现山里的蜂蜜特别好,就组织老师和家长成立合作社,给蜂蜜设计包装,取名 “大山的甜味”,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利润一部分改善学校条件,一部分给村民分红。现在学校不仅装了暖气,还开了电脑课。
“原来总觉得求人给钱丢人,现在靠自己本事赚钱,腰杆都直了。” 校长笑着说。
这其实就是社会组织该有的样子:不是社会的 “负担”,而是解决问题的 “伙伴”。政府没精力做的事,市场不愿意做的事,社会组织来做,并且用专业能力赚到钱,形成良性循环。
就像开头提到的那家公益书屋,现在不仅能养活自己,还和附近的小学合作,开展 “阅读推广课”,收费合理,学校也愿意买单。负责人说:“以前见了企业就想拉赞助,现在是企业主动来找我们合作,因为他们知道我们能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
所以啊,别再被 “公益就得喝西北风” 的想法骗了。打开心里的穷思维囚笼,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成产品,靠自己的本事赚钱 —— 这才是社会组织该走的路。
毕竟,能持续做公益的社会组织,从来不是眼泪和同情,而是能持续运转的力量。就像船要自己造,路要自己走,公益要做得长久,终究得靠自己造血的能力。
来源:这般微光做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