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汇聚点亮美丽中国
在湖北省十堰市,浩浩南水千里奔流、润泽北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北方供水超72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线1.14亿人口。
8月13日,丹江口大坝上,“丹江口水库”的石碑矗立一旁,见证着这片水域承载的使命。来自南水北调九省(市)的志愿者满怀期待,齐聚于此,共同见证“美丽中国,志愿有我”——南水北调九省(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合行动正式启动。
从一封信到一面旗,志愿精神接续传递
“希望你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清晰坚定的声音响起,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志愿者代表袁慧带领大家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重要回信精神。
“每次学习这封信,肩上的责任就更重一分。”来自北京凉小鸭志愿服务队的马静说,“亲眼见证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壮阔,更感动于丹江口人民像守护自家水井般珍视这泓清水。我们会把丹江口人民的坚守转化为具体行动,让南北接力护水的链条更坚韧。”
激扬的音乐声响起,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生态环境部、中央社会工作部有关同志,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代表授旗。鲜艳的旗帜上,“美丽中国,志愿有我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字样格外醒目。
代表们接过旗帜,也接过了沉甸甸的使命与期望。未来3年,它将跟随九省(市)志愿者的脚步,飘扬在南水北调沿线的每一个角落,引领更多人加入到守护绿水青山的行列中来。
从一滴水到一座城,守护清水永续北上
启动仪式后,志愿者们登上船只,沿着丹江口水库展开巡库行动。船行之处,水波荡漾,岸边绿树葱茏,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置身其中,更能深切体会源头活水的珍贵,以及“守护”二字的分量。
“这水真的好甜!”十堰市生态环境局丹江口分局的工作人员从水库中打上一桶水,一位来自天津的志愿者感慨道:“我们享受了南水北调的福泽,更应该成为它的守护者。”这份源于亲身体验的感动,瞬间拉近了志愿者与水源地的距离。
丹江口工程展览馆里,一幅幅黑白照片记录着20世纪50年代南水北调工程艰难起步的场景:肩挑背扛的民工、简陋的施工工具、炸药爆破后的滚滚浓烟。如今,志愿者们接过接力棒,继续守护着这条“生命线”。
“我志愿成为一名小水滴志愿者。我承诺:发扬志愿精神,争当环保卫士,守护绿水青山,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而努力奋斗!”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服务联合会墙上,志愿者誓词格外醒目。
守护这一库清水,既需要赤子情怀的温度,也离不开科技赋能的精度。随后,志愿者们还走进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丹江口分中心,深入了解日常的护水工作和水质监测的流程。
从地方经验到全国共鸣,志愿守护同题共答
南水北调,连接南北;志愿守护,不分地域。
“万里同心,共护黄河”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动活动,已形成多部门推动、多群体联动、多形式发动、多典型带动的良好局面,为全国开展系统性生态志愿服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黄河方案;汉中市通过横向沟通、纵向串联,以项目化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同样开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之路。
“生态环境保护宣教工作的关键在于内容要接地气,形式生动引发共鸣。”山西省太原市萌芽环保协会项目负责人康洁是“2025年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之一,她分享了在校园里开设生态启蒙课程、在社区中讲解垃圾分类知识的宣讲经验。正如康洁所说,每一次分享都是播撒绿色的种子,都能成为推动生态更好的微小齿轮。
福建省海洋生态文明促进会党支部书记方垂弘则带来了一线守护者的故事。他参与的“安澜闽江”等志愿服务项目,不仅守护了美丽的海湾,还有效弥补了基层环境执法力量的不足。他讲述了面对违法捕鱼者时,如何用接地气的语言进行劝导,用耐心和真诚化解对立、赢得理解。
台下响起阵阵掌声。来自江苏省扬州市的志愿者陈瑞金体会很深:“我们那儿运河多,常遇到类似问题。这种‘将心比心’的劝导方式,比生硬说教有效得多。”跨区域的智慧碰撞,在此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场展示交流活动,既有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也有扎根泥土的基层智慧,如同一场思想的碰撞,让大家对未来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充满信心和期待。
从热情到专业,体系建设仍在路上
热情是志愿服务的起点,专业则是行稳致远的关键。从“能做”到“做好”,需要持续地赋能与提升。
“以前做志愿服务全凭一腔热情,遇到专业问题常感到力不从心。”来自湖北省武汉市绿色江城环保服务中心的志愿者柯志强表示,“专家讲的资源整合、项目设计、故事传播,全是‘干货’,给了我们很专业的指导。”这不仅仅是一次志愿服务知识的培训,更是一次从“热心参与者”向“专业守护者”的转变。
对于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志愿服务队的汪嘉源来说,则有着不一样的视角和收获。“通过这次培训,我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未来也希望能够发挥我们的监测技术优势,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打造生态环境系统内的志愿服务品牌。”
夜幕降临,中共丹江口市委党校报告厅内灯火通明。一场关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讨论正在热烈进行,如何“破解跨区域协作难题”“保障志愿者可持续参与”“提升专业化支撑”等问题,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江苏省南京市莫愁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刘宁坦言:“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专业化水平存在提升空间,如何建立和应用信息化系统,更高效地管理志愿服务项目,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挑战。”他的发言,引发了关于科技赋能志愿服务的深入探讨。
志愿精神可贵,但要让这份守护历久弥坚,需要更坚实的制度保障、更有效的协同机制和更强大的专业后盾。“这次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依托九省(市)联合行动,我们将致力于建立更加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深化跨区域协作交流,吸引更广泛的力量参与生态环境守护。”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闫世东表示。
丹江口水库波光闪烁,在这片承载着希望与责任的水域,无数微小的志愿之光正汇聚交融。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一场跨地域、跨行业的集体奔赴,是无数普通人用行动书写的时代答卷。无数微光汇聚成星河,必将照亮美丽中国的壮美未来。
来源 | 中国环境报